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上海设计★、修缮了众多承载历史文化记忆的作品★,其中包括和平饭店★,以及活动举办地张园。在活动现场,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蔡淼分享了“上海设计★★”如何★“设计上海”。“上世纪50年代设计院成立的时候★,创始人之一的陈植就提出了一句院训,叫‘做人民的建筑师’,”他说道,如今所说的上海设计、设计上海,也包含着一种对于文化和社会价值的传承★★,★“今天,我们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今天谈论城市设计,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城市是有形空间与无形空间的集合★★★。对此,张彤认为,现在城市的建设★、城镇化的过程是从上半场转到下半场★★,上半场是增量扩张★★,下半场是存量更新提质升级★,这个提质升级里面可能最重要的是实力是文化★★,文化的打造也让建筑师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和责任★★。牛斌指出,城市更新让大家越来越关注到人、城市和建筑本质问题★★,这是挖掘城市内涵和特色的好契机。蔡淼谈到如今的文化出圈,在互联网信息的传达与推进下★,能够促进对于传统文化或者地域文化重新的理解,也吸引了更多人进入到文化圈里★,而对于建筑师来说,作为空间的缔造者,有形空间的载体也推动一次次的文化出圈。司马晓也认为★★★,如今各大文艺作品中展现的独特城市文化★★★,都说明城市和文化是互相塑造的紧密关系,城市塑造了文化,文化也反过来塑造了城市。
2021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曾倡导★★,“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首先应是个文人。”为什么建筑师应具有文人属性?如何理解从★★★“文人造园”到“文人造城”?
谈到守护城市文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也参与了大量历史建筑的复兴,包括外滩老市府大楼、雷士德工学院等★★,其中不少建筑已成为文化演出★、创意创新活动的发生地★。作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牛斌讲述了建筑如何承载城市记忆。“实际上,不是历史建筑才有保护价值,文化时时刻刻在发生,我们身边的每一刻都有很多有价值的建筑。★★”他以华东电力大楼的改造为例★★★,在改造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建筑承载着各个时段的记忆,如何将它们悉数保护与传承,是改造的关键。“我们做历史建筑保护,是用心用情用力把历史挖掘出来,最后把每一个历史建筑的修复和再生过程变成一本★★★‘书★★★’,把收集到的故事汇集在一起,为日后的再次更新进行文化传递。”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认为★★★,文人和建筑师有共通性★★★,但是处在不同的文化语境当中,“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当中的一个★‘全人’,建筑师并不是产生于我们中国的文化★★★,它是西方文化中产生出来的一种职业★★,但是来承担这个职业的人也应该是一个★★★‘全人★’★。”在他看来,无论是建筑师还是文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精神和独特的立场★,身为建筑师,要具有文化的共情力和融通力,应该推动整个社会的公平进步和环境的美好可持续发展。
相比于上海,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在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规划师司马晓看来,很多人以为深圳的文化特征不明显,在短时间里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但这不代表深圳就是“文化的荒原”。早在宋元时期★★,就有逛庙会、舞麒麟、祭祖等文化习俗★。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大家也越来越重视历史文化的发掘★、培养。“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人到深圳★★,共同塑造了敢闯敢拼★★★、创新★★、包容、多样的移民文化,为我们真正建造成为创新创意之都,成为设计之都奠定了基础。”
12月10日★★★,在张园举行的“2024澎湃城市更新大会”院长论坛环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建筑师牛斌,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建筑师蔡淼、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规划师司马晓探讨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活动由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鲍诗度担任主持。